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

那就開心的吃吧!

 








 

         對於療癒疾病的理念,我們的重點方法有四個,第一、改變飲食。第二、練功與運動。第三、情緒平穩、內心清靜。第四、睡眠充足。

         其中「改變飲食」是最快可以感受到身體變好的方法,但也是爭議最多、讓人最掙扎的方法。不能吃火氣大、濕氣重的食物,而且烹調方法僅限於清蒸或水煮。如果想快速解除症狀、減重,我們建議不能吃米飯、麵食,而是以馬鈴薯(又稱土豆、洋芋)為主食。

         像這樣不能享受美食,還要克制食慾的飲食方法,對於有些人來說,已經動搖「人生意義」了!

         所以,這次就來聊聊到底該如何從「吃得開心」到「吃得健康」?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先來看兩個讀者留言問的問題:

         問題一、如果很想吃某個食物,吃了之後心情會變好,但食物本質不見得對身體是好的,譬如偶爾喝個飲料。飲料對身體不好,但喝了心情是開心的。

         還有,不喜歡吃馬鈴薯餐,但是又知道馬鈴薯餐對身體好,只是想到又要吃馬鈴薯就覺得不開心,或是吃得很勉強。這兩種狀況是不是都沒有身心靈平衡?

         問題二、我每次吃甜食之後,容易牙齦腫、牙齦發炎,我知道吃甜食不好,但是工作一忙起來,就是很想吃甜食!吃了之後,又開始後悔。但是下一次又會很想吃‧‧‧。

         吃之前的動機很強烈,吃之後的罪惡感更強烈!於是就常常這樣在「吃」與「不吃」間拉扯‧‧‧。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  在回答問題之前,我先來說個我看過的一本武俠漫畫裡的一段情節。這本漫畫是香港漫畫家馬榮成的作品,書名是「風雲」。

         主角步驚雲正在追打一個敵人(時間太久已經忘記敵人姓名了),一路打到地獄入口,再從第一層地獄追殺到第十八層地獄。排雲掌、怒天拳,兩人招式盡出,敵我仍未分出勝負。

         這時地獄的景象就是殺戮、骷髏、呲牙裂嘴、嘶喊的恐怖畫面。敵人越過第十八層地獄,繼續飛奔。越過第十八層地獄,將會是個什麼樣的地方?是第十九層地獄嗎?

         步驚雲已經準備跟敵人決一死戰!於是毫不猶豫的越過重重惡鬼的鮮紅利爪追過去!

         漫畫書一翻頁,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個更驚悚的畫面!結果,那是一個無限開闊、平靜無波的湖面,寧靜而深遠‧‧‧

         原來,越過第十八層地獄的地方,叫做「九空無界」。越過各種恐怖景象的層層地獄之後,是平靜與空無。

         把這段漫畫情節換到我們身上,主角步驚雲就是我們自己,而十八層地獄就是我們的「慾望」。如果我們正在慾望中奔跑,有兩個方法可以結束這場追殺,一個是放棄敵人,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;另一個是朝更深層的慾望飛奔過去!超越它!直到「九空無界」,再次回到平靜與空無。

         也就是,當「食慾」拉扯我們的時候,結束這場遊戲的方法有兩個,一個是堅持不吃,回到原點。另一個是肆無忌憚的吃!隨心所欲的吃!吃到驚天地、泣鬼神!吃到最後,也許身體與心靈就會覺醒,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,於是結束這場追逐,回到平靜與空無。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  現在讓我們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,就是那兩個讀者的問題。

         回答問題一:

         你的問題非常好!

         心情變好比較重要。如果心情是平穩、開心的,就算吃了不對的食物,也不會發作得太厲害。所以吃的當下就是要非常開心、對食物充滿感激,吃完後很滿足、感覺整個人都要飛起來了!情緒就停在這裡,不要往負面想法轉。這樣吃就是很好的。但是如果吃了以後,短暫的開心,帶來更多的擔心,心裡想著:「糟糕!犯戒了!明天一定又胖了、又不舒服了!」這樣想就真的會發胖又發炎喔!

         如果不想吃馬鈴薯,就不要吃。吃了對心理有壓力也不好。勉強的吃不好,要心甘情願的吃。

         但是這樣一來會不會又回到過去吃那些不適合自己的飲食呢?有可能啊!但也有可能因為吃了不對的食物,身體又開始這裡酸痛、那裡癢的;或是坐馬桶坐到腳麻,用力半天,還是大便不出來。我們的身體有求生的本能,生病的器官會問:「主人,這樣下去好嗎?要不要調整啊?」

         回答問題二:

         真的很想吃的時候,就開心的吃,放心的、理所當然的吃。大聲的說:「感謝你,食物!」然後享受吃完甜食之後的美好!情緒停在這裡就好,千萬不要想吃又有罪惡感,左右為難的心情,會傷害自己的喔。

         如果不控制自己,會不會一連吃個幾天甜食,就真的牙齦腫大、腸胃發炎?有可能啊!但也有可能因為這些病痛,讓自己清醒一點,下次會轉化對甜食的渴望。別忘了,我們還有一個選擇,那就是「不要吃」!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  有個朋友說,她學生時代是禁止留長髮的,偏偏她就喜歡在頭髮上做功夫;而現在出社會了,已經沒有髮型限制了,她還不一定要留長髮呢!

         另一個朋友說,以前準備國家考試的時候,聽到新聞報導說,某鄉鎮的什麼花盛開、某歌手演唱會、某景點正值最佳觀賞時間,她都特別想去。為了專心唸書,刻意壓抑自己的慾望,告訴自己:「不准去!」。

         後來考試結束,那些本來很想去的,最後都沒去!

         所以,越是不能做的,我們似乎越想做!等到真的可以做了,反而覺得沒什麼了!

         所以,想吃的時候,真的很想、很想的時候,就開心的吃吧!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  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食物,如果我們的心思都被食物佔據,或是要靠食物來抒解心情,這樣就讓自己「物質」化了。我們可以對食物有渴望,但是最好只占人生的一部份。因為生命中,還有一大部分是「非物質」的,當我們注意力放在心靈層次的時候,自然對食物的依賴會減少。但是這是一修練的過程,不會是短時間就能達到的。

         請相信自己有一個非常清靜的心靈,就是那個平靜與空無的「九空無界」。穿越重重的迷障,拋開那些一直干擾自己的聲音,我們就會看到「九空無界」。

         當我們已經從紛擾走到平靜,會再想回去嗎?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也可以用聽的:

Soundon 平台

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b19ce546-c58a-433f-8f36-ab8cde8e4d69

或是:

Spotify 平台

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0PjGYClSBK6UCJM8SKTjth

 

 

 

 

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

豐富自己的內心,就能應付未知的未來

 






 


        我們的一生中,一定有起伏、有平靜,有顛簸、有順暢。如何平安的度過生活中那些讓我們煩惱的事件?唯有豐富內心的力量,才能找到出口,繼續走下一段路。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69歲的張女士(化名)十二年前因為從高處跌下撞到腦部,緊急送醫開刀後,人有救活,但是因為腦部神經受損,右手臂、右腳沒力,行動不靈活。但是有人攙扶,還是能走路的。

        腦部語言區也受損,只能說簡單的「謝謝」、「有啦」、「沒有」、「嗯」。

        她的丈夫很早就過世了,她的子女請一個外籍移工阿麗(化名)專門照顧她。子女們沒有跟張女士一起住,由阿麗負責張女士的生活起居,帶著張女士去醫院復健、逛逛大賣場、到附近公園散步。

        阿麗笑口常開,喜歡聊天,十二年來跟張女士形同家人,每次阿麗休假回母國,返回台灣時,張女士與阿麗都會抱著對方哭,就好像好久不見的親人一樣!

        但是阿麗的工作時間到期了,按照規定必須回去母國了,20202月,張女士的子女另外請一個新的外籍移工阿順(化名)來照顧張女士。一年後我才發現,阿麗的離開,對張女士影響很大!

        阿順帶著張女士來推拿身體,我感覺阿順很認真,詢問張女士的狀況,她都能回答,如果張女士身體有狀況,請她調整飲食,她也都有照做。

        我發現張女士雖然不能說話,但是能唱歌喔!所以建議張女士的子女,可以讓張女士去上語言治療課,只要加以訓練,她是可以說話的!但是她並沒有去上課。

        張女士的脈象一直都是肝火大,心脈顯示心裡壓著心事,放鬆不了。

        20212月張女士來時,我見她雙腳水腫,腳踝有一個傷口,已經7天了,都無法癒合。我懷疑是血糖太高,這時我已經警覺到不對勁了!不只身體不對勁,而是心理也出問題了!

        3月,張女士出現心臟雜音,偶然有尿失禁的現象。4月初尿失禁變嚴重了!腳更沒力,站起身時,雙腳發抖,撐不住。411日,張女士在家中摔倒,撞到左側肋骨跟頭部。因為疼痛,本來還能走一小段距離去上廁所的,現在完全不能動了!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 回顧張女士這一年來的身心狀況,首先是阿麗離開,阿麗是張女士腦部受傷後,唯一日夜都陪伴她的人,相處了十二年的人要離別,對張女士的衝擊很大。加上她有話說不出口,只能把悲傷留在心裡。她平常也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抒解情緒,每天就是復健、看電視、吃飯、睡覺而已!

        積壓了一年的情緒,轉變成身體的症狀表現出來。這些負面情緒包含了阿麗離開,她感覺很寂寞;還有張女士對於自己不能自由行動的無力感;沒有辦法順利說話的無奈。當然還有可能是年紀大了,身體功能也日漸衰退,張女士不能控制的部分越來越多‧‧‧

        以血糖過高來說,血糖過高或是糖尿病,表面上是胰臟發炎引起的,但是其實是心裡有不平衡造成的。造成糖尿病的負面情緒是:很想要控制,但是不能如願;很沉痛的悲傷;生命中沒有喜樂。

        我對張女士的子女說:媽媽可能沒有宗教信仰,也沒有其他的精神生活可以安頓心靈,肉體又受侷限,語言表達受限制,不能盡情的說話,所以心靈無所依歸,情緒沒有出口‧‧‧。這些情緒的積壓就表現在血糖過高、尿失禁了。

        所以,除了陪媽媽聊天、吃飯、旅遊之外,可以加一些宗教的信念,就看你們跟哪個宗教有緣份。以佛教為例子,並不是到廟裡拜拜那種表面上的信仰,而是講述一些佛經對於人生的看法,如何讓自己解脫煩惱,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喜悅。把生命中的挫折,轉化成自己的助力。

    或是不談宗教也是可以的,談一些精神生活的、靈性生活的話題。欣賞相關的電視節目也很好。也就是除了肉體、物質之外,多加豐富媽媽的精神生活。

        還有,媽媽不能自由行動,我們可能認為她無法追求人生的價值,但不是的喔!她最大的人生價值就是她還活著!她還可以呼吸,可以笑著跟家人一起吃飯、還能開口唱歌!所以請你們不斷的感謝她,收到感謝,她會感受到人生的價值!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 我們換個場景來看張女士,如果年輕的時候,她就有閱讀習慣,就算身體受限制,也能透過閱讀來開展自己的視野,能從作者那裡得到一些支持的力量;如果年輕的時候,她就有書寫的習慣,就算說不出話來,也能透過寫日記來整理情緒;如果年輕的時候,她就有獨處的習慣,老了以後不用依賴別人,也能讓自己平靜;如果年輕的時候,她就知道要廣結善緣,將來自己遇到阻礙了,也會有其他助力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。

        所以,閱讀、用紙筆記錄自己的生活與心情、學習獨處、給予與接受,這些行動是跟自己對話、跟這個世界交流,這樣的互動可以產生心靈力量,不但我們自己變得更有熱忱,也因為我們的分享,讓別人看見希望。

        所以張女士創造了一個新的人生價值喔!那就是她用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,請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心靈力量,面對未知的未來,我們就無所畏懼!

        本文也可以用聽的:

Soundon 平台

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b19ce546-c58a-433f-8f36-ab8cde8e4d69

或是:

Spotify 平台

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0PjGYClSBK6UCJM8SKTjth

 

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

在「成就感」與「身體健康」之間該如何選擇?

 






 

        60歲的陳女士(化名),最近被頻繁的頭痛所困擾,而且肩膀跟脖子僵硬,讓她很不舒服。本來就有的痔瘡,在工作後身體疲累時,出血得更嚴重,也讓她很煩!

        她的脈象顯示元氣不足,是消耗自己太過了;脈象緊繃,表示精神也緊繃,緊繃就使得身體的能量不流動、氣血停滯。

        我摸摸她的背部,整個背部都是僵硬的,這是身體為了撐住她的理想做出的反應。再摸摸頸部,頸部燙燙的,可見身體跟心靈為了支持她,很努力的把物資跟能量都往頭部送!

        她開心的完成夢想,但是沒有放鬆的時間讓僵硬的肌肉可以柔軟下來;已經送往頭部的血液無法回到肺部交班,一直處在缺氧的狀態。表現在她身體上的症狀就是「僵硬」、「頭脹痛」、「痔瘡出血」。

        我告訴她,不要這麼拼命,把工作量減少一點吧!留一點時間給自己運動、放空、好好的呼吸,讓已經被使用過度的身體與心靈可以修復。

        她說:「我做的都是我喜歡的事情,不覺得工作量太重啊!我有些同年齡的朋友整天遊山玩水的,但我覺得人生不應該只是這樣,應該還可以有些貢獻的!」

        她的工作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志工,所以是沒有收入的「無給職」,這麼的投入工作,不是為了金錢、不是為了掌聲,就是為了理想!為社會上的弱勢孩子做點事情,為地球的環境保護盡點心力!

        這個組織每年都會舉辦無數場的活動,活動範圍更是遍及大小鄉鎮、學校。從活動的設計到執行,她都參與。一場場活動辦下來,她非常的有成就感!

        我明白,能夠盡我所能的展現熱情與能力,並且能有一番作為,這樣的成就感很容易讓人迷戀而停不下腳步。

        特別是扛著一個「捨己為人」的動機,更是覺得自己應該握緊拳頭、義無反顧的往前跑!

        我想叫醒她回到現實,我說:「妳不覺得有壓力,那是妳用意志力在撐著,但是很明顯,妳的身體開始不舒服了啊!」她承認,活動的當下身體完全沒事,活動結束回家的路上,就會開始頭痛,感覺脖子有一條筋,直接痛到頭上去。而且會覺得吸不到氣,好像胸部被緊綁著,伸展不開來。

        她問:以前也這樣辦活動,也不會頭痛啊!我告訴她,以前元氣充足,現在妳的能量已經消耗掉一大半了,如果不改變,身體的症狀只會越來越多!

        她突然想起她的花藝老師曾經提醒過她,老師說十年前她也是拼命工作不顧身體的,而現在她老了,想安靜下來,卻靜不下來!因為身體病痛的干擾,讓她沒有辦法安頓身心。所以老師告訴她,現在就要好好保養身體!

        雖然有花藝老師的前車之鑒,但是陳女士要在「成就感」與「身體健康」之間做選擇,還是很難的!

        於是我跟她說,也不是沒有辦法兼顧,但妳需要在「成就感」跟「飲食」之間作一個取捨。也就是妳還是做你喜歡的事情,但是飲食就不能像以前一樣了。火氣大的食物不能吃。

        辦活動時,一定是吃外食,我請她盡量吃白飯配青菜就好,肉類食物,只能吃水煮的、滷的,不要吃油炸的、烤的、辣的食物,不要吃甜食、零食。這樣至少讓身體處在比較中庸的狀態,減少身體的發炎,人會比較舒服。

        想吃點喜歡吃的,就等到放假的時候,心情輕鬆了再吃。因為心情放鬆時,消化系統才能開心工作,才能應付那些口味重、又難消化的食物。

        還請她泡菊花茶喝,可以幫助頭部氣血運轉,頭痛會好一點。

        每天用熱水泡腳30分鐘,泡到小腿肚。泡腳可以帶動身體的能量流動,讓心靈放鬆。泡腳的時候不要看電視、不要滑手機、不要聊天,就是安靜的跟自己相處。可以聽輕柔的音樂。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 過幾天,她告訴我,本來有空檔跟朋友約了要一起吃飯的,但是她怕又會忍不住亂吃,於是拒絕了,利用時間出門走路運動,回家泡腳。加上喝了菊花茶,脖子筋緊跟頭痛的症狀好多了!

        我問她,為何她會這麼在意成就感?為何覺得遊山玩水就沒有成就感?

        她想了想,她說:可能跟丈夫給自己的評價有關吧!她婚後生了孩子就辭去工作,專心相夫教子。丈夫偶然間提到「都是我在養你」的話,她相信丈夫是無心的,丈夫也很支持她的決定,只是她就被這句話卡住,總覺得自己也沒有那麼差吧!就在全心投入志工事業後,覺得自己不必依附丈夫,也能找到成就感!

 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 喔!我明白了!其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跟她一樣,都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,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,不能單純就只是喜歡自己,一定要喜歡那個有成就、有貢獻的自己。

        當然,有貢獻也是好事,但是要量力而為啊!留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有了健康的身體與心靈,才能追求我們的夢想啊!

        所以,該追求「成就感」還是「身體健康」?我們心裡要有定見,然後根據當下的狀況做動態調整,有時候跑、有時候休息,不該吃的飲食就忍住不吃,身體舒服了,心靈就放鬆。剩下的就看我們怎麼選擇了!

本文音檔:Soundon Podcast平台

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b19ce546-c58a-433f-8f36-ab8cde8e4d69

或是:

Spotify Podcast平台

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0PjGYClSBK6UCJM8SKTjth


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

內外兼修的運動方法

 





 

       運動可以打通身體的血脈、推動內氣流轉,鍛鍊意志力,讓身體、心靈處在和諧的狀態,我們會感覺很輕鬆、平靜。

        運動的種類非常多,找到適合自己的、自己喜歡的,只要持之以恒,就算是簡單的運動都有好處。

        我們把運動分為兩種,一個是加強肌肉、筋膜、肌腱張力的運動,屬於「外在」的鍛鍊;一種是加強內氣流轉的運動,屬於「內在」的鍛鍊。為了區分這兩種運動,我們把推動內氣流轉的運動稱為「練功」。

        但是「運動」與「練功」並不是一刀兩斷式的切割,兩者有部分會重疊,也就是,有些運動跟練功法,可以同時兼顧「鍛鍊肌肉」與「內氣流轉」,只是「肌肉」與「氣」比例上的差別而已。

        運動項目像是:騎自行車、走路、跑步、爬山、深蹲、利用機器或是工具鍛鍊肌肉的強度、跳舞、球類運動、游泳‧‧‧等等項目。運動可以鍛鍊肌肉強度、加強血液循環與代謝速度、穩定情緒、流汗排毒。

        練功項目像是:太極拳、瑜珈、打坐、平甩功、八段錦、達摩易筋經、練丹田氣(請參考20201014日發文)、盤腿打坐搖尾椎(請參考20201123日發文)‧‧‧等等功法。練功的動作輕柔、呼吸緩慢,強調肢體與心合一,放鬆與勁道兼備,利用內氣流轉來帶動氣血循環,活化經絡與神經系統,療癒疾病、修練心靈。

        運動與練功有不同的功能,兩種都鍛鍊,就是「內外兼修」了。

        另外,「練功」還有三個特點。

        第一個是「老少咸宜」。有些年紀大的人,或是肢體有特殊狀況的人,不適合激烈的運動,但是可以練功。

        第二個是「動中求靜」。練功的動作輕柔、呼吸緩慢,所以練功過程中,需要身體與心靈高度的協調,在放鬆與用力之間達到平衡。所以,外表是「動」,但內心是「靜」的。

        練功到一定的境界,會產生靈感,對於人生有更開闊的看法。

        這個境界有另外一個形容詞叫做「忘我」。

        有些人在全心投入激烈運動時,心無雜念,也是「忘我」喔!

        第三個是「自我覺察」。我們平常使用身體,例如:說話、舉手投足,一切動作都很理所當然,不習慣覺察自己的身體,所以沒辦法和身體溝通感覺。當我們放慢動作與呼吸時,就需要精準的控制自己與收斂心神,我們會清楚的覺察到自己肢體感覺與念頭起伏。

        自己是什麼個性,心裡有什麼念頭、印記,也會表現在肢體動作上。例如:練功時肢體僵硬的人,代表內心也很僵硬。身體的姿態與肌肉的鬆緊還是會被個性所型塑的!

        透過練功時的自我覺察,就可以貫穿身體與心靈,把抽象的「個性」、「念頭」轉化成自己可以感覺到的「動作」。再透過「動作」的修練,回饋給自己,成為轉化「心靈」的方向。

        當我們練功達到「靜」與「覺察」的狀態時,「氣」就產生了。「氣」在身體裡運行,可以流通血脈也可以滋養心靈。氣場還可以感應外界,保護自己。當我們行善、利他、助人、治療別人時,也是氣場的交換,不是物質上的喔。

         最後,請找到適合自己的練功與運動方法,而且是自己願意主動練習的項目,然後有恆心的鍛鍊,就可以氣血通達、形神清明!

 

☆☆☆☆☆☆

 

        關於練功,我們非常推薦「太極拳」喔!太極拳剛柔並濟,練內氣兼練下盤肌肉的穩定度,讓身體有鬆沈、有輕靈。「收尾閭」的動作,可以讓脊椎保持在自然而放鬆的姿勢,穩定的支撐身體。

        太極拳也在動中求靜,練身形兼修道。再配合飲食調整與心靈淨化,持續修練個十年、二十年,就可以超越太極拳本身,把練功與心靈提昇到更高的境界。


本文音檔:Spotify Podcast平台

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0PjGYClSBK6UCJM8SKTjth

或是:Soundon Podcast平台

https://player.soundon.fm/p/b19ce546-c58a-433f-8f36-ab8cde8e4d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