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不怕我媽媽了!」韻涵帶著笑容描述她如何改變跟媽媽的相處模式,我聽完問她:「那你知道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嗎?因為你的內氣足了,心靈能量豐盛、身體元氣飽滿,自然就充滿勇氣與力量,不再害怕!」
人與人的交流,除了動作與語言之外,還有看不見、聽不到的能量互動。當我們的身體虛弱、病痛、疲累時;心情壓抑、恐懼、悲傷時,內氣就不足,能量、氣勢就弱了,使得意志力不堅定、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,就容易被對方牽著鼻子走、被對方支配。
內氣充足時,身體安穩、心神清明,會用理解、淡定的態度面對,做出最適當的回應。
如何做到內氣充足?有兩個方法,一個是「運動」,另一個是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」。
「運動」是鍛鍊身體,可以讓停滯、僵硬的身體動起來,氣血流通後,身體會很穩定,心也是安祥的;而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」是修練內心,讓自己感到快樂、滿足、自在,越來越看得清楚自己,知道自己要什麼。
結合這兩個方法,內外兼修、體氣充足,就能在大海中錨定自己,找到施力點,扭轉過去的信念,明白到自己是有其他選擇的、是有力量可以改變現狀的!
一起來看看韻涵的故事。
40歲的方韻涵(化名)從小跟媽媽相處的模式就是「怕媽媽生氣,於是配合媽媽的要求」。媽媽個性比較強勢、急躁、容易生氣,以前只要媽媽發脾氣,她就不由自主的緊繃起來!得快速的、一秒都不拖延的去做媽媽要她做的,才能得到媽媽的好臉色。
今天是新年(2024年)的第一天,韻涵要讓一切有新的開始!她正在吃早餐,媽媽不知哪裡不對勁,又兇巴巴的命令韻涵,韻涵溫和的說:「好,我等一下做。」然後冷靜的繼續吃早餐。
儘管媽媽的脾氣已經如狂風暴雨般的打過來,韻涵刻意細嚼慢嚥,她心中默默決定,不讓媽媽的情緒風暴傷害自己的腸胃。
韻涵知道,媽媽習慣用發脾氣的方式達到目的,如果不改變,就會一直被這個慣性操控,而跟媽媽的關係也不會好轉。韻涵沒有回嘴、沒有被激怒,就是慢慢的、專心的品嚐食物。
40分鐘過後,媽媽緩和下來了,自己把事情做完。然後平靜的對韻涵說:「你去忙你的,我都做好了。」
韻涵收拾好碗筷,悄悄的回房間,關好房門,很慢、很輕的深深吸了一口氣,嘴角淺淺上揚迎接這個小小的驚喜:我不怕媽媽了!
韻涵選擇了一個「共好」的方式回應媽媽的情緒。
「為何你怕媽媽生氣?」我問。
「可能是想討好吧!」韻涵回答。
「為何想討好?」我問。
「嗯‧‧‧,」韻涵想了想說:「可能是想讓媽媽喜歡我吧!希望媽媽愛我、認同我。」「有時候是害怕引起衝突。」
「你是怎麼做到這些改變的?」我問。
「是高山療癒了我!」韻涵說,「我喜歡爬山,我就全心投入的做我喜歡的事情!」
韻涵的身體不好,經常在各個診所、醫院間進出。3年前決定開始運動,從最簡單的「走路」練起,起初在家裡附近走5分鐘就頭暈、腳軟,鍛鍊3個月後,可以開始爬山,1年半後,可以爬超過3000公尺的百岳。
爬山時,看著層層疊疊的高山稜線,身體被高聳的大樹包圍,韻涵有被充電的感覺,身心無比舒暢!走著、走著,韻涵就想通了一些事情,她應該要愛自己、認同自己,不要依賴對方的愛與認同。
這是一個醞釀3年的過程,從「害怕」到「不怕」,中間累積了很多小小的轉變。比較明顯的是身體好轉了,以前經常感冒、胸悶、肚子痛、頭痛、肩頸痠痛、腰痛、經痛、暈眩,光應付病痛就耗掉所有的力氣,而心靈也是乾枯的,很迷惘。
內氣提昇了之後,身體是舒服的、人是安穩的,就有餘力覺察自己的內心,韻涵才明白到以前不愛自己、不理會自己的感受,都在關注對方的感受與利益,覺得犧牲自己、配合對方才能得到肯定與關愛。
現在韻涵能量豐沛,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、照顧自己的需求、溫和而堅定的跟家人說出自己的想法,也讓家人成為他們自己、做他們想要的決定。韻涵不但療癒了自己,也帶動家人,這樣一來,她跟家人的關係就有了空間讓彼此放鬆。
所以,當我們想改變不好的狀態時,例如:與人相處心有不平、身體不安、心靈徬徨,「提昇內氣」是很好的切入點。請動起來!運動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!別在老地方猶豫不決了,幫自己選一條不同的路走吧!
附註:
一、「運動」:運動項目不限種類,請選擇自己喜歡的、適合自己體力與狀態的。如果有固定時間可以在大自然裡運動是更好的!
二、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」:靜態、動態都可以。目的是修練內心,讓自己在過程中感到安定、喜悅、滿足。有些是「自己喜歡」但卻會「傷害自己」的事情,請不要做!例如:想透過吃東西來滿足自己不安的感覺,結果可能因為體重增加而更沮喪,或是因為飲食不節制而生病、不舒服。
收聽平台
Soundon
Spotify
Google播客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